2023年10月8日  星期日  2023-2024学年第一学期     第5周

综合新闻

新生必看!这场湖经“校史寻宝”研学活动,藏着百年底蕴与青春活力

发布者:旅游学院学生工作发布时间:2025-09-17浏览次数:12

(供稿:刘小琼  审核:毛炎)当新生的脚步踏入湖经校园,如何让他们快速熟悉这片土地、读懂背后的故事?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给出了答案——一场“探校史足迹,寻湖经记忆”校史寻宝大挑战,让老生化身“研学导师”,新生变身“寻宝探险家”,在趣味挑战中解锁校史密码,更为湖经“生态文化园”的打造增添新的注脚。

为什么要办这场“寻宝”?不止好玩,更是“双向成长”

这场活动的初心,藏着对新生的期许,也藏着对老生的锻炼:2025级新生来说,这不是简单的校园打卡——从张之洞雕像到校史馆,从积思河到经济学家长廊,每一个点位都是“活的校史课本”,能让他们快速熟悉校园环境,读懂湖经1907年创办“湖北商业中学堂”的起源、三校合并的变迁,更理解“厚德博学、经世济民”的校训分量;对老生而言,策划活动、设计题卡、讲解点位,是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学生“知识输出+技能实战”的绝佳机会——研学导师的角色,考验着他们的沟通表达与现场协调能力,让课堂所学真正落地;而对湖经来说,这场活动更是“生态文化园”建设的一次“预热”:校园里的自然景观(积思河、樱花大道)、文化地标(校训石、经济学家雕塑)、人文空间(校史馆、三清园),通过“寻宝”串联成线,让师生重新发现校园的“生态之美”与“文化之韵”。

沉浸式寻宝攻略!7个点位,解锁湖经的“前世今生”

2025年9月15日下午,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新生们按班级分组(每班4 组,配1名老生研学导师),从校史馆出发开启了“寻宝之旅”。每个点位都藏着“文化任务”,既考校史知识,又练团队协作:

张之洞雕像+劝学石刻:触摸湖经“源头”

第一站来到“香涛林”,矗立的张之洞雕像背后,藏着湖经的“起点故事”:1907年,这位被尊称为“香帅”的晚清名臣,在武汉创办“湖北商业中学堂”,这便是湖经商科教育的开端。新生们要和雕像合影,还要答出“张之洞别字是什么”“《劝学》石刻的设计灵感来源”,在问答中读懂“实业救国、教育兴邦”的初心。

校训石:读懂湖经“精神密码”

走到北大门行政楼前,“厚德博学、经世济民”八个大字刻在校训石上,这是湖经人的“成长指南”。新生们需要拍下完整的校训石,还要解析校徽里“凤凰”的寓意——既呼应荆楚文化“崇火尚凤”的传统,也象征湖经学子在凤凰山脚下“涅槃成长”的力量。

三清园食堂:品味“舌尖上的文化”

谁能想到,食堂也藏着文化彩蛋?湖经的五所食堂一粟堂、三清园、五味轩七品居、九华厅均以奇数命名,“三清园”寓意“两袖清风、一身正气”。新生们在这里不仅要拍食堂特色场景,还要说出一楼“楚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合示范基地”的非遗美食(热干面、四季美汤包必须上榜!),感受“吃中有文化”的乐趣。

北大门:解锁校园“便利生活圈”

北大门口的“梁山头商业街”是湖经学子的“生活天堂”,公交站“杨桥湖大道程杨湾站”就在旁边,中兴路更是把校园分成东西两区。新生们要再拍一张北大门的合影,从此记住“校园出门即便利”的小幸福。

经济学家长廊:与“大咖隔空对话”

樱花大道旁的经济学家长廊,藏着10位中外经济学巨匠的雕像——“现代经济学之父” 亚当・斯密(手里握着《国富论》)、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“孙冶方经济科学奖”的创始人孙冶方……新生们要和2-3位雕像合影,答出他们的贡献,在学术氛围里种下“专业兴趣”的种子。

积思河求索桥:遇见“生态+文化”双美景

积思河的名字取自荀子《劝学》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”,不仅有文化寓意,更是校园的“绿肺”——雨季自清洁、旱季浇绿地,还能让校园夏季气温比市区低3-4℃!旁边的求索桥,名字来自屈原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连接着图书馆与教学区。新生们要拍河与桥的美景,再答出它们的“名字由来”,感受湖经“自然与人文共生”的生态之美。

校史馆:读懂湖经“百年变迁”

最后一站校史馆(图书馆一楼,600余平方米),是湖经的“时光容器”:从1907年湖北商业中学堂的招生简章,到抗战西迁恩施的老照片,再到2002年三校合并(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、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、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)的文件,还有如今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(应用经济学)、10 个专业硕士点的成果。新生们在这里答题、拍照,读懂湖经“从过去到现在”的坚守与成长。

双向奔赴的成长:老生发光,新生蜕变

这场“寻宝”不止是新生的“校史课”,更是老生的“实战场”:

策划部的同学反复踩点,优化路线确保安全;宣传部的同学设计海报、推送,让活动“出圈”;担任研学导师的同学,要熟练讲解每个点位的故事,还要协调团队进度——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三个专业的“策划、讲解、服务”技能,在实战中得到了锤炼;而新生们,不仅快速熟悉了校园,更用镜头记录下了青春:有的小组拍了“与张之洞雕像的创意合影”,有的制作了“积思河美景短视频”,这些充满活力的影像,成了湖经“生态文化园”最生动的“宣传素材”。

活动结束后,根据“任务完成时间、答题正确率、照片视频创意”综合评分,获奖小组拿到了定制证书和湖经文创产品,而所有参与者都收获了“读懂湖经”的成就感。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浩表示,校史是最生动的“思政课教材”,本次活动通过“行走的课堂”,将抽象的校史知识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的实践体验,既帮助新生在沉浸式探索中构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,也为老生搭建了专业实践与朋辈引领的成长平台。

不止一场活动:为湖经生态文化园“添砖加瓦”

这场校史寻宝,其实是湖经打造“生态文化园”的一次“生动实践”:

它让校园里的“生态节点”(积思河、樱花大道)与“文化节点”(校训石、校史馆)被重新关注,师生开始发现“身边的美”;老生讲解、新生打卡的模式,为后续生态文化园的“研学活动”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;新生产出的影像资料,成了生态文化园“活的宣传册”,让更多人看到湖经“自然有景、文化有魂”的魅力。

当夕阳落在北大门的校训石上,这场校史寻宝落下帷幕,但湖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——对新生来说,这是“爱校之旅”的起点;对湖经来说,这是“生态文化园”建设的一小步。未来,或许在积思河畔会有更多研学活动,在经济学家长廊会有更多学术交流,而这场“寻宝”埋下的种子,终将长成湖经生态文化园里的“参天大树”。